廬山歸宗寺的智常禪師,俗姓陳,湖北人,是唐朝馬祖道一位禪師的法嗣弟子。他教育學人的方式獨樹一幟,舉凡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物,都可以成為他教化的活教材。
一天,智常禪師和眾人到菜園摘菜,他忽然拿起樹枝,在一棵青菜周圍畫了一個圓圈,并立標桿作為標記,告訴大家:“看好了,任何人都不準動這棵青菜!”說完便離開了。
菜頭師巡菜園時大喜:“把這棵菜拔起來,明天中午煮來吃。”馬上有人說:“這是大和尚的旨意,你敢動嗎?”菜頭師一聽,被嚇住了。
庫頭師也說:“這菜只是長在那里,有什么意思?不如把它摘了,煮給大家吃吧!”眾人群起而攻之:“這是禪師的意思,你敢動嗎?”庫頭師就不敢開口了。
就這樣,不論誰想動那棵菜,都被眾人勸阻,那棵菜就孤獨地長在菜園里,沒人敢碰。
過了一段時間,智常禪師又與眾人來到菜園,看到菜還在圓圈內,立刻舉起手中的拄杖,向兩旁的人揮去,并大聲喝道:“你們這群死腦筋的蠢漢,難道就真的劃地自限了嗎?任由菜生長也不敢取來食用,這里竟然沒一個有智能的人?”
一位禪僧說:“禪師,這是您的圓圈指示,大家不敢違背!”
說話的人又被智常禪師杖打一頓。
智常禪師說:“一個圈,一句話,就不能改變嗎?”
說罷,他把標桿一腳踢倒,拽起那棵菜,頭也不回地走了。
參禪,沒有教條,所謂“男兒自有沖天志,不向如來行處行”。禪師畫圈其實是在考驗這幫弟子,能否離開語言文字,離開一切諸相,離開一切法則,自己尋找另外一個光天化日,尋找“一朝風月,萬古晴空”的境界。
可惜,普通人,總被名句文身束縛,無法找尋自己。
四面臨海的佛頂山,諸峰若拱,壘如杯瓢,海浪擊破寺廟的寂靜,百鳥吟唱著禪境的安寧。時光流轉,歲月輪回中,寺廟前的菩提樹綠了又黃,黃了又綠,皺紋也不知不覺地爬上了慧如和尚的額角。
一大清早,慧如繞著寺廟轉了一圈又一圈,然后,跑到方丈智能面前嗡聲嗡氣地說:我要回家。
回家,你哪來的家?智能看著慧如,一頭霧水。
來到這個世上,慧如就像一棵巖縫中的小草,活得頑強而自在。別的孩子嘴中都有爹娘這個固定的名詞,而慧如打記事起,從沒有人叫他回家吃飯,也從沒有人問過他的冷和暖。
白天,他靠左鄰右舍送來的飯菜充饑。夜晚,穿過透光的屋頂,他仰望到月亮微笑的臉。夏天,悶熱難捱的時候,鳥兒扇動巨大的翅膀給他帶來絲絲涼風。冬夜,一群鳥兒將他圍在中央,滿天的星星對他指指點點,給他帶來絲絲暖意。
世上有一種機緣,人們將它叫佛緣。那年,智能大師云游到小鎮,看到面黃肌瘦、病臥柴房的小慧如。智能大師見他可憐,收他為徒。于是,扶著柴房的土墻,慧如顫巍巍地來到了佛頂山。這一晃,就是幾十年。
來是偶然,走是必然,阿彌陀佛;廴缯f。
明年春天,放你回家。智能答。
慧如埋下頭來,繼續念經,權當默認。
寺廟后面還有一棵菩提樹,樹上喜鵲有七八只。每天,喜鵲還沒報喜,蜜蜂們早已開始了辛勤的勞動,慧如也在空地上忙活開了。他揮鎬,刨土,種土豆、山芋、向日葵。一群鳥兒圍著他歡快地刨食。當汗水濕透了袈裟時,鳥兒就會圍成一圈,撲扇著的一對對翅膀,像一臺偌大的風扇,對著他扇起習習涼風,真是沁人心脾。
到了秋天,慧如會收獲很多土豆、山芋、向日葵。寺院的僧人天天吃,頓頓吃,怎么也吃不完。于是,他時常背著一個大大的口袋下山,至于下山干什么,沒人得知。
每次上山時,慧如都會空手而回,但臉上一定寫滿喜悅滿足的表情。
風言風語來了,慧如塵緣未了,凡根未凈,在山下養起了女人。
聽到這些,慧如總是雙手合十,口中念道:居善地贐善淵,與善仁,言善信,正善治,事善能,動善時。
閑言終于傳到方丈智能耳里。智能問:此事果真?若能自有真,離假即心真,自心不離假,無真何處真?慧如答。
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,慧如被派到后院做灑掃僧。
大雪封門的日子,佛頂山像一口冰冷的大鍋倒扣在海面上。每日里,慧如在后禪堂青燈黃卷,念經打坐,凍得直哆嗦。啞巴小沙彌時常偷偷地從門縫遞給他兩個黑乎乎的山芋窩窩頭。但他終究舍不得吃上一口,將窩窩頭藏進布兜,然后悄悄地穿過大殿來到院后的菩提樹下,摸出窩窩頭,揉成碎粒,撒在地上,而后抬起雙手掩住雙唇,摸仿鳥兒的聲音,吹起唿哨。立時,一群鳥兒爭先恐后地在他頭頂盤旋,拍打著翅膀,落在他的肩頭,然后,嘰嘰喳喳,歡快地啄食。
冰雪消融了,春天就要來臨;廴缑刻熳陂T前的臺階上看鳥兒踏歌起舞,歡快地覓食,看野草和鮮花相繼轉世,獨自想著自己的心思。
這一天,慧如又跑到方丈智能面前嗡嗡地說:我要回家。
方丈智能皺了皺眉頭,心想:此人總在生活的夾道逃逸徘徊,佛緣未了,情緣未盡,無情佛下,是個多情的和尚,身上還殘留沼澤的味道,既然注定了要潰逃,也就沒了強留的必要。
回家吧,回家吧!智能漠然地說。
隔日,寺廟前人聲沸沸,只見慧如身著袈裟,坐在菩提樹下,早已沒了氣息,一位少年手捧電風扇,哀哀而泣,雙肩顫抖,長跪不起。
方丈智能囑小沙彌叫上少年,問明緣由。
原來少年的父親身患絕癥,那日,正逢慧如值日,關寺門時,少年和母親上山求佛保父平安,天早已黑了,可母子倆就是長跪佛前,不肯起身。知道少年家的境況后,慧如每個月都會下山送些自種的糧食給這對母子。
南方夏天炎熱,面前這臺電風扇就是慧如送給少年病中的父親度炎夏的,可父親沒能用得上就走了。
春天第一縷陽光越過大海照在佛頂山,萬道光柱齊刷刷地射向山頂的寺廟,整個寺廟被陽光圍了個水泄不通,給慧如周身鍍上了一層金光,百鳥搭起一道五光十色的彩虹,在他頭頂唱著挽歌,久久徘徊,不愿離去。
佛問弟子:“世間何物最珍貴?”弟子答:“已失去和未得到。”佛不語。數載,滄桑巨變,佛又問,弟子答:“世間最珍貴的莫過于已經擁有。”
人生在世,總要追逐些什么,或理想,或金錢,或權力。其實,這也無可厚非。我們生活的社會,本就是一個“天下熙熙,皆為利來;天下攘攘,皆為利往”的時代。但是,如果為了追逐這些身外之物而喪失了自我,不惜貪贓枉法,甚至鋃鐺入獄,那么,我不禁要問:“即使追尋到了功名利祿,又怎么樣呢?真的值得嗎?”
佛家有云,貪欲乃十宗罪之一。貪欲,迷昏了一些人的頭腦,讓人失去了理智。它使人面目丑陋,讓人試圖抓住不可抓住的,甚至不計后果也要鯨吞一切。雖然一時獲得了許多,但我想,這肯定是庸者的做法;真正的智者,定會調節自我,控制自己的欲念,珍惜已經擁有的。相傳,蘇格拉底的弟子,曾慫恿老師去最新奇的市場轉一轉,最終,蘇格拉底還是兩手空空地歸來。蘇格拉底說道:“現在我才知道這世上有太多我不需要的東西。”我想,這,正是智者的告白。的確,利令智昏者,放下貪欲才可能活得輕松自在!妒ソ洝酚性疲“生命,源于塵土,歸于塵土。”如果不能擺脫束縛,以一顆虛妄的心去面對功名利祿,就會被萬物羈絆。珍惜自己已經擁有的,人又怎會自尋煩惱?而理性如蘇格拉底,始終保持自己清醒的頭腦,珍惜已經擁有的,自然不會作繭自縛,追逐那些遮蔽心靈的東西,這正體現了一位大智者的博大胸懷。
當然,除了貪婪的庸者,還有一類可悲者。他們受到欲望的慫恿卻又無力爭取,只好徘徊在角落,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那些不能釋懷的過往,暗自喟嘆,傷心不已。韶華易逝,時不我待,人生又怎可虛度?其實,我們大可不必斤斤計較,患得患失。失去的就讓它隨風飄去吧,抓住自己手中已經擁有的才最有意義。
過去是一段回憶,未來是一場夢幻,只有現在,才是人能夠切實地把握的。追悔已經逝去的,或是嘆息未曾擁有的,這并非不可,但何不以自己已經擁有的為基礎,然后一步一個腳印地追索,讓陽光灑遍你的心房,讓現實成為你的力量,這樣豈不更好?因此,感恩自己已經擁有的吧!不要抱怨太多,也無須太過羨慕別人的成功。曾經威震歐亞非三大洲的凱撒,在臨死前對身邊的侍者說:“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,讓世人看清,偉大如我,死后也一樣兩手空空。”既然萬事轉頭空,我們的當務之急是放棄失去的酸楚,接受現實;珍惜已經擁有的,用幸福的心態,去創造更為燦爛的前程。
正如那頓悟后的佛家弟子所答:“已失去的與未得到的都不珍貴,已經擁有的才最珍貴。”那么,朋友,你擺正心態了嗎?
搜索“haowendang.cn”或“好文檔網”即可找到本站免費閱讀全部范文。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閱讀,好文檔網,提供最新哲理美文劃地自限全文閱讀和word下載服務。